• 平台訊息
    • 最新消息
    • AAC影音
  • 平台簡介
    • 成立平台宗旨
    • 平台功能
    • 成員及分工
    • 聯絡我們
  • AAC科普
    • AAC迷思
    • AAC一般知識
  • 輔具產品
    • 輔具介紹
    • 輔具類型
      • 低科技輔具
      • 有聲溝通器
      • 溝通軟體
      • 溝通App
      • 輸入方式
      • 溝通輔具相關周邊產品
    • 輔具廠商
      • 元鼎國際
      • 格羅斯
      • 朋笛
      • 博陽科技
      • 吉喬
      • Sense森思
      • 語悅科技
      • 庭田
      • App Store
      • Google Play
  • AAC百寶箱
    • 溝通符號
    • 溝通輔具
    • 溝通技術
    • 溝通策略
    • 整合式方案
  • 資源連結
    • 政策法規
    • 相關書籍
    • 相關文獻
    • AAC新趨勢
  • 提供AAC服務單位
  • 網站導覽
  •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官網
  • Facebook粉絲頁
  • Youtube官方影片
  • 回饋與建議
前往主要內容
第一基金會AAC跨越溝通鴻溝平台
:::

第一基金會AAC跨越溝通鴻溝平台

網站導覽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官網 Facebook粉絲頁 Youtube官方影片
  • 平台訊息
    • 最新消息
    • AAC影音
  • 平台簡介
    • 成立平台宗旨
    • 平台功能
    • 成員及分工
    • 聯絡我們
  • AAC科普
    • AAC迷思
    • AAC一般知識
  • 輔具產品
    • 輔具介紹
    • 輔具類型
    • 輔具廠商
  • AAC百寶箱
    • 溝通符號
    • 溝通輔具
    • 溝通技術
    • 溝通策略
    • 整合式方案
  • 資源連結
    • 政策法規
    • 相關書籍
    • 相關文獻
    • AAC新趨勢
  • 提供AAC服務單位
AAC百寶箱
::: 首頁 > AAC百寶箱 > 溝通策略 > 自閉兒與溝通輔具之我見
  • 溝通符號
  • 溝通輔具
  • 溝通技術
  • 溝通策略
  • 整合式方案
2012-12-25

自閉兒與溝通輔具之我見

AAC的教學策略
文/台南新樓醫院身心內科語言治療師郭淑儀
發行出處/台灣聽力語言學會 聽語學報 第四十六期
發行日期/2012年12月25日
 
在語言治療的這個領域裡,近期最夯的話題與研習應該是『自閉症與打字溝通』吧!若到youtube上去搜尋一下,幾秒內就會跑出一大串的相關影片。且看著影片中的老師或是家長扶著孩子的手快速的在鍵盤或紙鍵盤上敲擊著,口中並喃喃不停的拼出字詞來,當字詞串聯成句子時,總是讓人深受感動,想為他們大力的鼓掌叫好。然而,在感動之後,接著湧入心中的卻常常是無奈與感慨。
 
擔任語言治療師已經是第九個年頭了,因為職場的關係,接觸的個案九成以上是學齡前的自閉症患童。就臨床經驗而言,有無口語能力並不代表有無溝通能力,也就是說,能背出唐詩三十首的自閉兒不一定能理解或回答『你想吃甚麼?』這類的問句。相對地,無口語能力的自閉兒卻可能因為需求而產生互動動機,進而使用手勢、圖片等方式與他人溝通。
 
從自閉症的圈子一路走來,深深的領悟到『語言治療師活用溝通輔具是必備的技能』。 若想要與低(無)口語能力的自閉兒建立有效能的溝通模式,我們就必須要知道如何使用及製作溝通輔具,溝通輔具的類型從最簡單的圖卡到高科技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不論其輸出的功能如何,只要運用得當,它都能夠達到溝通的目的。
 
然而溝通輔具訓練的成效,往往取決於語言治療師、家長、個案三者之間的協調與共識。以下簡單的說明三者之間的角色關係:
 
※ 語言治療師
 
扮演的是評估、訓練、追蹤、調整及溝通者的角色,我們必須很清楚個案先備能力的基準點(認知、手眼協調、動機等),並能依據評估的結果提出適合個案的溝通輔具之選擇方案,以及擬定治療計畫(訂定長短期目標)。然而,在評估及建議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取得家長的認同。自閉兒在外觀上與一般兒童無異,且長相大多俊秀討喜,家長其實很難接受既非聾啞,也無先天殘疾的孩子居然無口語能力,還得仰賴溝通輔具與他人互動,再加上也曾有自閉兒十歲才開口說話的例子,每個家長莫不期待自己的孩子終有一日會開口說話,相對的,對於溝通輔具也就抱著抗拒的心態。所以,當我們能夠突破家長的心防,與家長成為盟友,溝通輔具的訓練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 家長
 
扮演訓練者、情境製造者及溝通者的角色,當家長認同溝通輔具的效能時,他不僅成為治療師的好幫手,更成為在家密集訓練的好老師。家長與自閉兒相處的時間遠遠的超過其他人,而生活情境中的大小事,均可以引發溝通的話題,如洗澡、吃飯、看電視、打電腦等等,只要有事可做,就一定會有互動的機會。
 
※ 個案
 
扮演學習者及溝通者的角色,個案必須具備以下三點能力:
 
一、具備溝通的動機:自閉兒的動機是可以提升、訓練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如何選對增強物。在訓練的最初階段,最常使用的增強物大多是原級增強物,即點心、飲料、餅乾之類的食物,也有可能是搔癢,吹泡泡之類的活動,端看自閉兒本身的喜好而定,但也須避免使用個案無法抗拒的增強物,因為吸引力太強亦可能會造成訓練時的干擾。
 
二、基本的認知能力:個案的認知能力是可以經由訓練慢慢提升的,但是治療師若能正確的評估其基礎水準,就能善用輔具因材施教。例如一位目前只能辨認 35張圖卡的個案,若要在現階段訓練其認識注音符號,那就是非必要且不實用的治療計畫,我們可以著手的應該是擴充辨認圖卡的數量及種類,待辨認的圖卡已不足以表達個案的想法時,再依其認知能力進行注音符號的訓練。
 
三、接受密集的練習:
1、操作式的重複練習—目的在於讓個案熟悉輔具的使用、理解進行溝通可以達到的立即性增強以及提升動作精熟度。
2、具社會性及功能性的情境練習─藉由設計過或是自然的生活情境讓溝通輔具訓練進行類化的演練,幫助個案在不同的人、事、時、地、物情境下都能發揮已習得的溝通技能。
 
當語言治療師、家長、個案三者之間達到共識且積極努力的進行訓練之後,應該注意的事情就是『放手』,所謂的放手並非放任不管,而是有計畫、漸進式的減少肢體協助直至個案完全獨立,使其獨自完成溝通的流程。若個案一直需要他人給予協助才能完成溝通,那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溝通了,因為免不了會讓人質疑其溝通內容的真實性(見延伸閱讀之「我兒麥可」)。
 
古語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語言治療的領域裡,我常常自喻為「擺渡人」,溝通輔具是各式各樣的船,家長和個案就是乘客。雖然,擺渡人掌控各式的船隻,但是乘客才是大爺,必須藉由擺渡人與乘客之間的協調,共同選擇一艘適合渡江越浪的船,才能確保大家平安,上得了對岸。所以,你,準備好掌舵了嗎?!
 
延伸閱讀
  • 我兒麥可(Cries from the Heart / Touch of Truth)http://ent.qq.com/d/movie/24/23271/內容提及自閉兒使用打字溝通法透露遭性侵的官司,片中由治療師與媽媽扶著孩子的手打字而引人非議~~~麥可未能獨力完成打字的動作。
  • 卡理要你認識自閉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IoShV8EhO8
  • 聽見來自心海的聲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CjMYqtH3co
*編者註:影片部分中文翻譯無法對應口述旁白,經編輯組與影片上傳單位確認,譯者說明如下:
影片 0:46 分-原文旁白"認知"受損,譯為"聽力"受損。譯者:單照字面上翻譯的話,是認知,但是卡理的父親在 ABC 新聞上接受採訪時提到卡理當初是被誤判為聽力上有問題。而這段影片是ABC新聞採訪後網友的輯,所以譯成"聽力"。
影片 2:20 分-原文旁白為"卡理給予其他教自閉兒的治療師這樣的建議",譯為"卡理告訴他的復健師轉給其他教自閉兒的語言治療師"。
譯者:如果以單字上去翻譯的話,是others who works with,但是如果整句翻譯的話,是卡理要給語言復健師的建議,所以那裡的其他的治療師不是所有範圍的治療師,而是所有教自閉兒語言治療的治療師,在中文領域上就是語言治療師。
回列表
另開新視窗分享到Facebook 另開新視窗分享到Line
:::
第一基金會 第一基金會

服務信箱:aac_service@diyi.org.tw

服務專線:02-2722-4136轉1856

傳真號碼:02-2729-1742

服務地址:115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223號 B1 查看地圖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官網:https://www.diyi.org.tw/

富邦文教基金會

通過A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A-cart網頁設計:雲端主機
Lin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