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發展遲緩或障礙的幼兒而言,機構經常是他的第一個學校,許多生活作息及常規訓練,都從這裡開始,因此輔助溝通系統(AAC)也是從他們每天的例行活動開始介入,教保老師每天對他們邊說出口語,邊示範簡單的手語/手勢動作/溝通器,幫助幼兒理解一天中要進行的活動及常用的語彙-如吃飯、喝水、睡覺、回家……,進而讓幼兒在每天的重複練習中習得在有需求時也可以使用AAC做表達。
語言治療師在評估了解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後,為他選擇現階段合適的溝通符號、溝通輔具、溝通語彙,與團隊共同討論確認後,在情境中示範、協助、教導應用的時機與方式,並持續追蹤與依需要調整、修正。從動作、手語、圖卡、溝通器、或眼控、IPAD的應用,從一個情境到多個情境,從一個版面到多個版面,從詞彙到片語到句子,最終的目標必然是口語也能不斷的精進,讓AAC的角色由取代逐漸提升至擴大或輔助,再到最後的口語溝通。
自閉兒小宜是之前一個較完整的例子,從老師拿著他有需求的物品到他面前,應用PECS策略讓他撕下圖卡跟老師表達,如喝水、玩玩具……開始建立他的主動溝通意願與行為。隨著認知的增進,小宜溝通的語彙與版面不斷擴充,語彙從需求到跟人互動,如打招呼、問候、情緒等;版面則是希望建立他語法上的概念,使用詞類分頁的編排方式,加上顏色的提示,讓小宜學習慢慢自己將一個詞一個詞依照順序組成句子,如主詞、動詞、形容詞,再加上時間副詞、情緒詞等;之後再依據他識字的程度慢慢地從圖卡轉成字卡,接著小宜已經可以用全字卡的溝通本與人溝通。而當小宜開始組句時,他的口語也隨之發展出來,先會看著圖卡仿說,慢慢到可以看著圖卡自己說出,再到他之後可以自己說出口語,甚至發展到他能夠以口語為主要的溝通方式,而只是隨身帶個小本子,請大人寫下他不會的語彙,他再學習應用。
▲圖1:溝通本示意圖
由於在機構中,多數是有複雜溝通需求幼兒或成人服務對象,因此,在AAC的運用上即更為生活化及多元性,以下謹依據不同的溝通目標舉出常用的例子提供參考:
-做選擇:
1. 選歌單,是小安的最愛,她能在圖卡找到最喜歡的歌曲,隨著音樂模仿動作;大宇會在卡拉OK時間主動指著他的選歌單告知教保員要聽花心或是唐詩。
2. 選擇休閒活動、菜單、外出地點……。
▲圖2:讓學生做選擇時使用的圖卡
-聊天本、PODD(語法組織動態呈現):
阿德指出PODD(備註一)上的圖片詢問老師可不可以帶玩具回家玩。
大婷使用PODD跟教保員分享她的心事。
▲圖3:PODD教學照片
-作息表:
幫助服務對象理解了解作息安排,有自閉特質的小翰在早上看完一天作息表後,能夠情緒穩定地依照每個時段進行活動。
-因果卡:
小正知道上課時有坐在椅子上,下課就可以玩他最喜歡的盪鞦韆活動。大逸會努力管好自己的手,因為集滿點數就可以獲得榮譽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