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介面大量運用於族群溝通,且搭載於數位媒體例如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已為潮流趨勢。因此,令人滿意的介面型態有其研究必要性。本研究結合介面、互動、認知、特殊教育之跨領域研究,目的在於了解非口語溝通環境中,符號介面以何種模式表現,能夠達到最佳溝通成效。研究目前聚焦在符號介面的再現風格與動靜狀態之偏好。
研究分為兩大部分:1、表情符號(emoticon),2、核心字彙符號(core vocabulary)兩者研究皆同時採以質量並行的研究方法,結果將提供介面設計參考並期提升溝通品質以降低損害。在表情符號的研究上,將符號分類為:風格-抽象幾何、擬人化、具象化,狀態-動態、靜態。調查結果發現,當表情符號「風格」從抽象幾何變化至擬人化、再到具象時,相對的,使用者偏好的符號狀態,也由靜態轉變為動態,呈現交互作用。質性訪談除了再次應證量化研究的上述結果,並發現風格與動靜狀態的關係中,同時也牽引著使用者人際互動親密關係的軸線。在核心字彙的探討上,依擴大性及替代性溝通系統(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AAC)常用歸類區分為:人的關係名詞、物體名詞、動詞、和形容詞(含副詞)四詞性做兩種常見風格-攝影與線條稿,以及動靜狀態的研究。風格的結果顯示,名詞採攝影風格皆有較高的偏好程度;而部分動詞和形容詞採線條稿風格的偏好程度較高。狀態的結果顯示,名詞偏好純粹靜態形式;動詞與形容詞則需視其字彙義涵本身的概念是否具抽象性而決定其動靜狀態。符號字彙意涵再現時可依賴的具象性越高時,動態形式的偏好程度就越高,反之,其可依賴的具象性越低、概念抽象成分越高,靜態形式的偏好程度則越高。一般人與失語症者的偏好結果大致相同。在失語症者的質性訪談過程中更發現,符號的視覺內容構成上,若含有具體物件、人臉、正向情緒表現以及互動時,會增強個人自信與愉悅感受;以線條輔助來提示因果連續或細微變化的動詞是較受喜愛的。未來將納入更多字彙意涵的分析對照並加入色彩與文化的變項探討。此外,建議將動態符號的動態頻率做更細緻的劃分,以了解使用者認知過程的運作、閱讀的流暢性以及偏好程度,以提供給非口語介面設計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