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複雜溝通障礙需求者(Subjects with Complex Communication Needs, CCN)輔助溝通系統(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AAC)的評估,採用「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模式」(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介入能提供更多元的面向。ICF模式整合醫療和社會層面,強調AAC使用者與環境間的互動情形,並且著重增加AAC使用者在不同環境中的活動參與程度。跟傳統治療的處理模式相比較,傳統的治療模式通常只聚焦在單一成果上,例如:增加發聲、能正確地認識符號的數量,未考量AAC使用者在環境中的功能性表現,ICF模式能更廣泛地評估個體的健康功能,提供更「全人」的觀點。AAC介入的目的是幫助溝通需求者能透過AAC表達自己、增加社會互動、增進學習成效、提高自我價值,並進一步幫助複雜溝通需求者,在最短時間內將其所要表達的內容正確的傳達給溝通伙伴。然而,要對CCN需求者提供最佳的AAC策略,採用AAC團隊進行評估是必要的。AAC團隊的成員基本上包含有CCN需求者本人、其家庭成員或照顧者及各相關專業人員,團隊成員也會隨著CCN需求者的轉變而有所調整。本文將敘述ICF模式和AAC的起源,由文獻資料討論兩者間的關連性,介紹如何使用ICF模式介入AAC團隊評估之中,本文針對一位CCN需求者做為研究對象,討論採用此介入模式會遭遇到的困難與限制。整體而言,ICF為國際性共通語言,是一個以健康功能為出發的理論架構模式,採用ICF模式做為AAC評估與介入是目前國際發展之趨勢,期待國內未來能有更多相關的研究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