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失語症患者於腦傷後,需藉由AAC才能有效與人溝通,其中以非流暢型失語症患者為AAC的主要介入對象。然而目前臨床上,並無結構化的評估工具可以協助治療師瞭解患者使用圖片、手勢等其他溝通管道的能力。有鑑於此,研究者已採行動研究,透過兩階段的臨床測試,將美國學者Garrett和Lasker所編製的「失語症多管道溝通篩檢評量」(The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Screening Test for Persons with Aphasia, MCST-A)修訂成中文版,並藉由該評量工具瞭解國內非流暢型失語症患者的AAC需求。階段一是預試,預試者共10人;階段二是正式施測,受試者為30人。
臨床的正式施測結果顯示,MCST-A中文版的平均施測時長為1小時16分。在各分測驗中,以分測驗一「單一符號表達」和分測驗三「分類」的通過率最高,而分測驗二「符號組合」的答題表現最差。整體而言,大多數的非流暢型失語症患者皆具備良好的AAC使用潛能,可以在畫冊中找到施測者指定的頁面,或翻閱畫冊直接用手指出正確的照片、圖像和阿拉伯數字,但每次訊息的傳遞量多以一個溝通符號為主,而部分患者則可在提示協助下擴充原本的訊息量至2~3個符號,或是經過他人示範後依序指出各張照片進行敘事。另外,本研究發現,非流暢型失語症患者的MCST-A中文版答題表現,受失語症嚴重度影響較大,而非失語症類型。在30位受試者中,中度患者的訊息傳遞適當性表現優於重度患者,且每題所需的提示量較重度患者少,因此中度患者多被歸為獨立型溝通者,而重度患者則多被歸為伙伴依賴型溝通者。
本研究顯示,MCST-A中文版可以協助瞭解非流暢型失語症患者的多管道溝通能力及輔助溝通系統需求,包括合適的符號類型、輔具、技術和策略。雖然MCST-A中文版的溝通嘗試次數和提示次數信度較差,但在用以計分的訊息傳遞適當性上,評分者間信度和重測信度良好,故MCST-A中文版應可適用於我國非流暢型失語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