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孆允
文/台大堉璘計畫實習生 范孆允
第一次走進班上、看到小嘉時,我對他出色的口語能力感到震驚。身為實習生,我之前並沒有和腦性麻痺的孩子直接接觸的經驗,難免對第一次相處感到忐忑,但小嘉優異的溝通能力卻打消了我內心的緊張。
進班時是早上八點半,孩子們陸續進班,但還未正式開始上課。小嘉站在站立架上,面前擺著積木玩具。在看到我後,他絲毫不覺得害羞,沒一會兒就和我玩在一起了。桌子上擺了一條紙板,上面用魔鬼氈貼了「喝水」、「上廁所」、「上課」、「吃飯」等圖卡。這是小嘉的一日時程表,在進入到該流程時,小嘉會將圖卡撕下來放在前面的小盒子中。若他有需求時也會在圖卡的提示下說出:「請老師幫我拿水杯」等語句。這是為了訓練小嘉的獨立性,讓他能了解一天的流程,並且嘗試不依賴老師的提示,主動溝通。
▲圖1:小嘉的一日時程表上貼了「喝水」、「上廁所」、「上課」、「吃飯」等圖卡,在進入到該流程時,小嘉會將圖卡撕下來放在前面的小盒子中。
但除了一日時程表外,小嘉的語言能力幾乎和一般孩子沒有什麼差別,也不需要過多輔助,他可以清楚表明自己的想法,並且用詞準確、語言流暢。比如在課間,小嘉讓我陪伴他一起看故事書。我原先以為他要我講故事聽,沒想到他能清楚地說出書中每個主角的名稱、在進行的事,並且有邏輯地編出一段故事。
「推土機、挖土機一起為這個男生過生日,要給他一個驚喜。」聽到這句話我大感驚奇,追問道:「是什麼樣的驚喜呢?」,「他們做了一個水泥蛋糕要送給他。」小嘉回答得頗為清晰熟練。在跟他相處了一上午後,我不免感到好奇:是什麼讓一個原本無口語能力的孩子,能像一般人一樣溝通無礙呢?
在跟小嘉的教保員周老師聊過之後,我才對他的口語發展歷程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在小嘉2歲多剛進入第一兒童發展中心時,小嘉只能通過「嗯嗯」、「啊啊」和哭鬧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老師和語言治療師在評估過他的狀況後,選擇以單句話溝通器開始訓練,因為小嘉較為害羞,治療師擔心他指圖卡時老師沒注意到,或是他不敢自己出聲音,所以選擇會發出聲音的溝通器,讓他每次想表達時都能得到教保員的回應。而單句話溝通器也是AAC(輔助溝通系統)的一種,按下按鍵後就會傳出「老師,請幫忙」的錄音,並在溝通器上貼上「幫忙」的圖卡讓孩子理解。
很快地,單句話溝通器就無法滿足小嘉的溝通需求了。他的錄音格逐漸增加到4個、8個,而在溝通器聲音的誘發下,小嘉也漸漸能夠說出斷斷續續的詞句。這時教保員加入了依照溝通情境分類的溝通本加速他語言進展的速度。例如吃的、喝的、想做甚麼活動、去哪裡、情緒和同學的照片等等,來拓展他的溝通內容,。而隨著語言能力快速發展,溝通本的複雜程度也逐漸增加。
在AAC溝通輔具的幫助下,小嘉開始可以說出一些像是「我要吃/喝/玩/去___」、或是「我要____陪我」等較完整的句子。但這個過程也充滿了艱辛,尤其當小嘉說出的話對方無法理解時,他就會有情緒上的波動並不願再次重複。經過教保員們反覆開導與鼓勵,才慢慢建立起他的自信心,也讓他的口語表達更加的多元靈活。
直到今日,即進入小學階段的小嘉仍然在不斷精進的過程中。在每週一的下午,語言治療師都會用數十頁的PODD(*備註一)和他溝通,以此擴展他的詞彙庫及幫助他學習表達出自己更多的感受和情緒,像是挫折、不高興、焦慮、緊張…等。
對於某些在溝通方面較有困難的孩子來說,AAC可以說是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訓練及幫助他們發展出口語能力,即使無法透過語言溝通,也可以借助溝通模式或輔具傳達自己的意思,發展出獨屬於自己的溝通系統。也希望像小嘉一樣的孩子們有機會透過輔助溝通系統建立起與他人情感的橋樑,露出自信且而令人欣慰的笑容。
▲圖2:透過老師與語言治療師的專業評估,加上溝通輔具的幫助,讓原本無口語能力的小嘉現在已能熟練、有邏輯地說出一段故事,並與人分享。
*備註一:PODD(Pragmatic Organisation Dynamic Display) 語法組織動態呈現)是一個已發展15年、有實證研究基礎且規劃完整,可使用於多模式、多情境的圖文溝通系統,可做為低科技使用的溝通簿,也可應用在高科技的電腦輔具上,自2005年澳洲Gayle Porter語言治療師研發出版後,目前應用於歐美多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