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俊凱
文/社團法人中華響響輔助科技協會秘書長王俊凱
發行出處/國語日報特教副刊
發行日期/2013年1月18日
在國內外受到廣大回響的「圖卡兌換溝通系統」(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s,簡稱PECS),是由美國的Bondy和Frost針對無口語或低口語兒童所設計的溝通訓練方法。在結構化的情境下,教學者藉由個案對於增強物的喜愛與需求,進一步促進溝通意願,利用圖卡協助個案發展主動溝通的能力。
在這個訓練方案中,筆者略分成三大目標。「短期目標」為運用圖卡兌換溝通系統,提升自主溝通意願。「中期目標」為使用核心語彙,提升語句理解與溝通表達能力。「長期目標」為使用注音符號,達到表達無礙與閱讀的目標。
Bondy和Frost把「圖卡兌換溝通系統」的教學分成六階段,最初個案藉由圖卡來傳遞訊息,到最後能逐漸發展出句子結構及自發性回應,並應用在生活中。以下介紹各階段的訓練重點。
這個階段由兩個訓練者合作進行,一名為「溝通者」,另一名為「提示者」。
首先,溝通者坐在孩子對面,提示者坐在後面,溝通者需引誘孩子去拿喜愛的物品,當提示者看到孩子欲拿取喜愛物時,可用肢體協助提醒孩子拿取圖卡給溝通者。待溝通者確認孩子拿到圖卡後,要立即給予回饋,把孩子想要的物品交給他。
這個階段強調:拉長孩子與溝通者及孩子與溝通簿之間的距離,激發主動意願。
先拉長孩子與溝通者之間的距離,鼓勵孩子從眼前的溝通簿中拿取圖卡,交給溝通者,再拉長孩子與溝通簿之間的距離。若孩子不知如何進行時,提示者可用肢體適時協助,等到他學會這項技能,再慢慢退出。
這個階段為訓練孩子從溝通簿的數張圖卡中,挑選有想要物品的圖卡,並交給溝通者。可由兩張圖卡開始練習區辨,比如:讓孩子指出喜愛物與討厭物的圖卡。
之後,再逐漸增加圖卡數量,直到孩子能從數張圖卡中,找出最符合需求者。
溝通者問孩子:「你想要什麼?」孩子能拿出「我要」及喜愛物的圖卡,並自發性的回應。
在運用PECS方案介入前,可先做「溝通功能分析」及「增強物調查表」,從不同情境中觀察個案的行為表現。
「溝通功能分析」包括:溝通夥伴、主動發起或只是回應、溝通情境、溝通行為、意圖溝通的功能、是否達成意圖目標。從分析結果可了解個案對何人、何事、何時、何地、何物較有溝通反應。
舉例來說,在律動時間,當治療師拉起寶寶(化名)的手一同搖擺時,他想要逃脫,但治療師仍拉著他的手完成。溝通夥伴是「治療師」,寶寶是「被動回應」,溝通情境是「律動課」,溝通行為是「逃離」,意圖溝通的功能是「不想律動」,是否達成意圖目標是「沒有」。
「增強物調查表」則可了解個案對增強物喜愛的程度與需求。若能區分不同增強物的強度,會使方案執行更順利。在這套方案中,利用圖卡協助低口語或無口語兒童發展主動溝通能力,是執行重點。過程常見的問題如下:
PECS強調提升個案主動溝通能力,若太注重孩子的口語反應,反而會降低溝通效率。幾次經驗後,往往使個案興趣缺缺。
在初期,提示者扮演重要的角色,隨著個案能力提升,再慢慢退場。但常見溝通者兼提示者,導致個案混淆,不知該怎麼做才能得到增強物。
初期執行時,由熟悉這套溝通方式的教師執行,但家長及同儕若能參與,則可提高成功率。當個案欲以圖卡溝通時,同儕若了解圖卡代表的溝通意圖,就能增強個案使用的意願。
僅在結構化情境中執行,容易使個案陷入只有跟特定對象溝通才用PECS,而無法類化到不同對象的溝通上。因此,個案最好能在多種生活情境下練習。
PECS強調協助個案運用圖卡建立溝通的能力,若在短期目標中能提升這項能力,使個案學到核心的語彙組句,甚至能夠以注音符號拼音,將使他們「主動開啟」溝通模式,與人互動。
轉自:https://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