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俊凱
不管特教生的障礙程度多嚴重,仍然有機會可以擁有自己的生活。嘗試將個別需求和輔助科技所能提供的機會連結,並以積極解決問題的方式取代消極接受障礙的態度,找出有效的方案解決所面臨的難題。
個案應用實例
小彣是一個腦性麻痺者,當時5歲,就讀家扶基金會台中發展學園,她的視覺、聽覺正常,反應及機警度亦良好,但構音不清楚,當用簡單口語表達要、不要等尚能聽懂,但語句一長則無法完全理解欲表達的意思。小彣的溝通動機強烈,但可惜的是受限於語音清晰度不佳,僅少數熟悉人能理解,且因張力影響,在用手指按壓或握筆操作溝通輔具上存在困難,目前亟需解決的溝通問題包括基本需求、社交禮儀、建立關係等,母親雖可理解七、八成意思,但當小彣與他人展開對話時,若過度使用口語,就會導致雙方溝通效率欠佳,由於腦性麻痺造成肌肉張力控制不易,所以小彣在溝通、動作能力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她必須透過不同的輔助科技的支持,來克服生活上的障礙,同時亦需不同專業人員形成團隊,共同介入,提供進一步的支持與協助。
介入策略
經社團法人台中市響響輔助科技協會及家扶基金會台中發展學園專業團隊共同評估後,由語言治療師設計溝通版面,讓小彣可使用單鍵或雙鍵掃描的方式操作圖文溝通軟體。職能治療師在小彣桌板左側設置握把,讓其用左手握住握把,並加以固定。當使用單鍵掃描,以右手按壓特殊開關時,可作為溝通版面上的符號確認;當使用雙鍵掃描,以左側臉頰按壓特殊開關時,可作為溝通版面上的符號選擇,使用右手按壓特殊開關時,可作為溝通版面上的符號確認。另引進手臂懸吊系統,在物理與職能治療師的協助下,結合按壓特殊開關,以掃描方式控制溝通版面上的選項。
專業團隊主要分工如下:
1.學生本身:提供操作經驗與使用回饋。
2.家長:家庭策略執行及回饋。
3.語言治療師:為主要訓練者,在溝通版面上的符號以線條圖呈現,並進一步學習圖形組句的概念,如:我+吃+餅乾,建立句型結構。
4.職能治療師:手功能評估、訓練。
5.物理治療師:擺位調整。
6.教保老師:班級策略執行及回饋。
7.社工:補助諮詢、家庭執行追蹤。
實施效果
實施三個月後,小彣主動使用口語頻率提升,平均語句長度增加,如說出:我沒有聲音、我沒有力氣、有好多個磁鐵等,且手部穩定度提升,亦能開始練習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