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俊凱
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特教組博士班研究生王俊凱
發行出處/國語日報特教副刊
發行日期/2016年9月1日
「全方位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概念,源自於美國建築師Ron Mace,他認為設計時,必須考量所有會使用這個空間的個體的差異及需求,以規畫出可以滿足最多使用者需求的無障礙建築物,這個概念被應用到學習課程中,形成全方位課程設計(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美國應用特殊科技中心CAST(the Center for Applied Special Technology)將全方位設計進一步應用在課程的教材與教師教學上,讓特殊生不因生理限制影響學習效果。
Rose & Meyer曾提及全方位課程設計的特色,包括:
UDL是為所有人設計的彈性課程,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適性學習,而將輔助科技融入特殊生的學習環境,可幫助特殊生繞過障礙,提升參與度。國內溝通障礙學生在以輔助溝通系統(AAC)介入時,常採活動本位的方式設計溝通版面,並配合語音溝通器發出聲音,主要目的是希望讓特教生學會在自然情境中有效溝通。
此外,教師設計課程時,如能將AAC及UDL納入發展課程的重要考量,思考如何讓特殊生透過輔助科技的協助,與一般生共同參與課程,就能促進特殊生的學習表現,展現學習成果。
個案應用實例
伊甸萬芳啟能中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十五歲到六十五歲,領有中度、重度和極重度殘障手冊的身心障礙者。阿宏(化名)、小玲(化名)、小毅(化名)都在啟能中心的美藝班接受國畫、油畫、陶藝等職業訓練,因三人都是腦性麻痺患者,無法自然的以言語表達想法,在團體課程中,很容易成為被忽略的一群,他們即使參與互動,通常只能被動的回應「是」或「不是」的問題。
三人的基本能力及溝通需求概述如下:
到伊甸萬芳啟能中心上課的學員,以肢體障礙為主,輔導人力需求大,教保教師很難特地為他們三人個別訓練。因此,如何將AAC及UDL應用於團體課程中,是教保教師面臨的最大挑戰。
介入策略
啟能中心主任十分關心阿宏等三人的學習狀況,於是親自撰寫並且執行課程方案,由我擔任督導,與中心治療師及教保教師共同合作。介入策略如下:
結語
在AAC方案介入後,對於教保教師來說,在專業知能獲得進一步的成長;對於阿宏他們三名服務使用者來說,最大的改變,是上課時的參與度增加了,笑容也變多了。當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時,就能自然而然增進學習效果,形成促進成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