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俊凱
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特教組博士班研究生王俊凱
發行出處/國語日報特教副刊(本刊由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語日報聯合製作)
發行日期/2017年10月6日
「身心障礙相關特殊教育需求領域課程綱要」是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由「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引導學生經由體驗、探索、實踐、省思的學習活動,學習與發展。課程規畫不以障礙類別區分,而以身心障礙學生需求為核心,各科目間互有關聯,但不重複。
其中有關輔助科技應用科目,包括認識科技輔具、使用意願、操作、維護及簡易故障排除,輔具的運用則歸屬相關科目,如使用點字機和手杖,分別列於點字和定向行動科目;使用溝通輔具的牽涉範圍較複雜,溝通輔具的使用,列於輔助科技應用科目;符號理解、策略擬訂,則分列溝通訓練科目。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的適用對象,為經專業評估後,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國小到高中學生,以突破障礙類別為原則。輔助科技應用科目的課程目標包括:
輔助科技應用科目的學習重點,包含學習表現及學習內容兩部分。學習表現有四向度,分別為:認識輔具功能、有意願使用輔具、正確操作輔具、維護輔具及簡易故障排除;學習內容則有九向度,分別為:視覺輔具、聽覺輔具、行動移位與擺位輔具、閱讀與書寫輔具、溝通輔具、電腦輔具、生活輔具、休閒輔具、其他輔具,另因輔助科技日新月異,如有其他有助於增進學生適應能力的教育輔助器材,均可歸於「其他輔具」,以維護特殊教育學生受教權益。
應用實例
張順富老師是一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特教教師,他喜歡帶領特殊生動手操作,並嘗試新鮮事物,將資訊應用於教學中,他所服務的集中式特教班共有四名學生,學生能力落差大,常讓團體教學充滿挑戰。
班上四名特殊生的基本能力及溝通需求概述如下:
1. 小光(化名):一耳戴人工電子耳,一耳戴助聽器,能模仿嘴形,但無法透過言語溝通。
2. 小思(化名):能以簡短言語回應教師,對喜好的物品有較強烈的堅持,如不理會,會持續要求物品,直到達到目的。
3. 小趙(化名):較躁動,不耐久坐,根據教師課堂觀察,聽覺記憶優於視覺記憶,能以言語回應問題。
4. 小立(化名):言語表達以仿說為主,原先發聲的力氣很足 後來因開刀住院 缺乏運動機能訓練,體力及肺活量均不若以往,也影響發聲。
介入策略
為因應特殊生學習需求的多樣性,並充分運用他的優勢能力,張老師參考輔助科技應用科目及溝通訓練科目來設計課程,採用多層次教學法,設定同一個教學主題,以達成學生個別不同的目標。過程中,讓每個特殊生都能藉調整目標參與課程,獲得學習成就感。介入策略如下:
▲張順富老師(立者)依據特教課綱的原則,採用多層次教學法,讓每個特殊生都獲得學習成就感。(圖由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特教組博士班研究生王俊凱提供)
結語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現階段尚屬草案,筆者有幸擔任研修人員,經由一次次的工作會議及專家諮詢,蒐集修正意見,並根據意見修正內容,持續進行滾動式修正,讓各科目內容日趨完整,未來提供第一線教師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