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俊凱、陳志軒
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特教組博士班研究生王俊凱、臺東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陳志軒
發行出處/國語日報特教副刊
發行日期/2018年2月2日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的基本理念為「自發、互動、共好」,希望培育學生具「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核心素養,成為終身學習者。如將這個概念套用在特殊教育中,因應特殊生的個別需求,經由體驗、探索、實踐、省思的學習活動,協助特殊生學習與發展,即成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身心障礙相關的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所關注的重點。 輔助溝通系統 解決特殊生核心問題 身心障礙相關的特殊教育需求領域課程,包含生活管理、社會技巧、學習策略、職業教育、溝通訓練、點字、定向行動、功能性動作訓練、輔助科技應用九個科目,其中,溝通障礙向來是特殊生的核心問題。因此,溝通訓練及輔助科技應用是重點科目。
溝通訓練課程目標包括:培養溝通訊息理解與表達能力;運用有效且流暢的溝通方式,達到溝通目的;培養溝通意願,促進人際互動與社會參與。輔助科技應用課程目標包括:應用輔助科技,提升獨立生活與問題解決能力;應用輔助科技,增進自主學習與提升學業效果;應用輔助科技,增進社會參與及提升社會適應能力;應用輔助科技探索自我,實現自我價值,並不斷自我精進,追求優質生活品質。輔助溝通系統(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AAC)是在輔助科技應用科目的架構下,結合溝通訓練科目,以有效解決特殊生溝通問題的重要系統。
提升學生能力 臺東大學特教系開課
臺東縣地形狹長又多山,交通受地形限制,連帶使專業人力資源也較臺灣其他地區缺乏。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為讓即將畢業的特殊教育學系師培生具備溝通訓練與輔助科技應用的知識,並有能力處理特殊生的溝通問題,特殊教育中心主任陳志軒自一百零六學年第一學期起,開設溝通訓練課程,結合林珮如教授開設的輔助科技課程,由授課教師透過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方式,以實務問題為核心,鼓勵特教系學生分小組討論個案,藉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批判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透過師生討論及業界專家的建議,激發出不同的介入及解決方案。
在輔助科技課程中,林珮如教授介紹各類輔助科技相關知識與應用,並連結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及輔助科技學系教授陳振昇團隊,以跨領域合作方式,進行3D列印在特殊教育輔具應用實作,另介紹各種溝通輔具及電腦輔具特殊開關的應用,開啟特教系學生的視野;在溝通訓練課程中,陳志軒主任安排臺東大學特教系學生與臺東大學附屬特殊教育學校的在職特教教師合作,從個案能力評估開始,經輔具選用、策略調整到成果展現,以分組方式,挑選有溝通訓練需求的特殊生,結合輔助科技設備與服務,引導特教系學生設計AAC訓練方案,處理教學現場中特殊生的溝通問題。
我日前獲邀參加臺東大學特教系學生的教學成果發表會,除以「AAC溝通訓練現況與發展」為題演講外,並提供教學建議與回饋。當天有八組學生報告,包括兩組腦性麻痺組,四組泛自閉症組,兩組智能障礙組。各組學生在發表過程中應用的輔助科技設備琳琅滿目,包括各式特殊開關、改裝玩具、電腦、平板、溝通圖卡、溝通簿,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讓學生設計介入方案,解決特殊生的溝通問題。
師培生做中學 理論與實際完美結合
教學成果發表會引起臺東大學附屬特殊教育學校在職特教教師的熱烈回響:「學生用的很多科技輔具我們都沒看過」、「學生的報告很精采,我們受惠良多」,使教學除了課本知識外,也能從不同的個案實作中發現問題,經由「討論、實踐、再討論、再實踐」的行動歷程,釐清問題核心,讓學生從做中學「溝通訓練」及「輔助科技應用」。 陳志軒主任和林珮如教授,三個月來與學生密集討論個案的介入方案,使師培生具備解決特教生核心問題的能力,也使在職教師發現教學新可能,成效極大。
▲臺東大學特教系舉辦輔具應用成果發表會,學生解說自己的作品。(圖由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特教組博士班研究生王俊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