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俊凱
文/特殊教育教師王俊凱
發行出處/國語日報特教副刊
發行日期/2019年7月12日
一個社會文化怎麼看待特教生在輔助科技的需求,會影響教育系統提供給特教生什麼樣的輔助科技設備及服務,也會影響國家怎麼保障特教生的權益。
輔助科技的發展與我們如何看待障礙息息相關,早期是從慈善觀點來看特教生,障礙本身是一種身體缺陷,視特教生為沒有能力獨自生活;若從這個觀點來看特教生,會覺得他們怎麼這麼可憐,需要一輩子與輔具為伍。
緊接著,醫療觀點興起,特教生有生理上的問題,需要接受治療,直到把病治好,障礙被視為是一種異常,特教生必須設法改變自己,以融入社會;若從這個觀點來看特教生,會覺得他們應該要去看醫生,讓醫生看看有沒有新的療法能把他們治癒。
現在則是進入社會觀點及權利觀點,從社會觀點來看,物理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制度環境都會影響特教生的社會參與;若從這個觀點來看特教生,會覺得學校應該提供輔具申請的管道,讓他們能夠申請輔具,以便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從權利觀點來看,則近似社會觀點,但更重視落實特教生的人權,其中權利觀點與聯合國大會在二○○六年通過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縮寫為CRPD)有關,透過CRPD希望能夠促進、保障及確保身心障礙者完全及平等的享有所有人權及基本自由;若從這個觀點來看,會進一步尊重他們在使用輔具上的看法及意願,而這是屬於他們的權利。
溝通是人的基本人權,對特教生也不例外,有部分特教生因身體或心理功能缺陷,導致無法透過言語與人溝通,長期下來,容易使其累積負面情緒,出現不適當的行為,被動消極的參與生活,當溝通夥伴都無法有效得知他們需求及好惡時,便會影響其選擇權利。透過輔助科技的介入,以多元方式改善或提升特教生的溝通能力,可增進其自主選擇及參與表現,進而幫助他們自我決策。
教師專業成長 學生使用意願提升
依據桃園市南區特教資源中心的統計,在一百零四學年度溝通輔具的借還總計為二十七件,其中借出十七件,歸還十件,歸還比率占百分之三十七,這表示在溝通輔具借出後,可能因為輔具不符需求或是不會使用,導致輔具閒置或後續使用效益不高;另與肢多障、視障、聽障輔具的業務統計相較,溝通輔具的申請件數僅占全部申請件數的百分之七,這表示仍有許多有溝通輔具需求的特殊生未接受服務。
在一百零六學年度研習宣導及輔具實地輔導開始實施後,一百零七學年度的溝通輔具借還總計成長至二十七件,借出二十二件,歸還五件,歸還比率占百分之十八點五二,已與其他輔具相距不遠。從數據發現,溝通輔具的需求比其他輔具低嗎?數據背後的可能性是什麼?將原因歸為以下兩類:
了解可能原因後,在桃園市教育局的支持下,由桃園市南區特教資源中心團隊,連結語言治療師,以及響響輔助科技團隊的專業資源,以研習結合工作坊的形式,培養一批具輔助溝通知能的特教教師,整體規畫如下:
透過為期半年的系列課程,整體而言,特教生在輔具的使用意願上明顯提升,也促進了語言發展;特教教師也自省:輔助溝通不能只是提供訓練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師在輔助科技專業知能的成長,要稱職扮演好溝通者角色,師生都需要重新學習。
(圖由特殊教育教師邱燕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