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席芸
文/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專業支援部副處長兼語言治療師席芸
發行出處/台灣聽力語言學會 聽語學報 第九十二期
發行日期/2020年8月2日
面對發展遲緩或障礙的幼兒而言,機構經常是他的第一個學校,許多生活作息及常規訓練,都從這裡開始,因此輔助溝通系統(AAC)也是從他們每天的例行活動開始介入,教保老師每天對他們邊說出口語,邊示範簡單的手語/手勢動作/溝通器,幫助幼兒理解一天中要進行的活動及常用的語彙-如吃飯、喝水、睡覺、回家……,進而讓幼兒在每天的重複練習中習得在有需求時也可以使用AAC做表達。
語言治療師在評估了解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後,為他選擇現階段合適的溝通符號、溝通輔具、溝通語彙,與團隊共同討論確認後,在情境中示範、協助、教導應用的時機與方式,並持續追蹤與依需要調整、修正。從動作、手語、圖卡、溝通器、或眼控、IPAD的應用,從一個情境到多個情境,從一個版面到多個版面,從詞彙到片語到句子,最終的目標必然是口語也能不斷的精進,讓AAC的角色由取代逐漸提升至擴大或輔助,再到最後的口語溝通。
自閉兒小宜是之前一個較完整的例子,從老師拿著他有需求的物品到他面前,應用PECS策略讓他撕下圖卡跟老師表達,如喝水、玩玩具……開始建立他的主動溝通意願與行為。隨著認知的增進,小宜溝通的語彙與版面不斷擴充,語彙從需求到跟人互動,如打招呼、問候、情緒等;版面則是希望建立他語法上的概念,使用詞類分頁的編排方式,加上顏色的提示,讓小宜學習慢慢自己將一個詞一個詞依照順序組成句子,如主詞、動詞、形容詞,再加上時間副詞、情緒詞等;之後再依據他識字的程度慢慢地從圖卡轉成字卡,接著小宜已經可以用全字卡的溝通本與人溝通。而當小宜開始組句時,他的口語也隨之發展出來,先會看著圖卡仿說,慢慢到可以看著圖卡自己說出,再到他之後可以自己說出口語,甚至發展到他能夠以口語為主要的溝通方式,而只是隨身帶個小本子,請大人寫下他不會的語彙,他再學習應用。
由於在機構中,多數是有複雜溝通需求幼兒或成人服務對象,因此,在AAC的運用上即更為生活化及多元性,以下謹依據不同的溝通目標舉出常用的例子提供參考:
-聊天本、PODD(語法組織動態呈現):
阿德指出PODD(備註一)上的圖片詢問老師可不可以帶玩具回家玩。
大婷使用PODD跟教保員分享她的心事。
-作息表:
幫助服務對象理解了解作息安排,有自閉特質的小翰在早上看完一天作息表後,能夠情緒穩定地依照每個時段進行活動。
-因果卡:
小正知道上課時有坐在椅子上,下課就可以玩他最喜歡的盪鞦韆活動。大逸會努力管好自己的手,因為集滿點數就可以獲得榮譽獎章。
而在這些歷程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服務對象在語言溝通層面上的成長,而更多的是他們在全人發展的進步,特別是在自信的建立與提升方面,當肢體高張的黃妹在聽完「大家一起做料理」的繪本後,立即努力用眼神從凝視架的四張圖片中選到他要加在吐司中的起司片後,即展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這也是使用輔助溝通系統的目標--讓個人能在他有溝通需求的時候能夠儘量使用清楚、具體、有效率、獨立完成且社會認同的方式來溝通,來理解別人,也讓別人理解自己(Goossens, Crain & Elder, 1992)。
<備註一>
PODD是一個已發展15年、有實證研究基礎且規劃完整,可使用於多模式、多情境的圖文溝通系統,可做為低科技使用的溝通簿,也可應用在高科技的電腦輔具上,自2005年澳洲Gayle Porter語言治療師研發出版後,目前應用於歐美多個國家。